- 創世記
- 出埃及記
- 利未記
- 民數記
- 申命記
- 約書亞記
- 士師記
- 路得記
- 撒母耳記上
- 撒母耳記下
- 列王紀上
- 列王紀下
- 歷代志上
- 歷代志下
- 以斯拉記
- 尼希米記
- 以斯帖記
- 約伯記
- 詩篇
- 箴言
- 傳道書
- 雅歌
- 以賽亞書
- 耶利米書
- 耶利米哀歌
- 以西結書
- 但以理書
- 何西阿書
- 約珥書
- 阿摩司書
- 俄巴底亞書
- 約拿書
- 彌迦書
- 那鴻書
- 哈巴谷書
- 西番雅書
- 哈該書
- 撒迦利亞書
- 瑪拉基書
- 馬太福音
- 馬可福音
- 路加福音
- 約翰福音
- 使徒行傳
- 羅馬書
- 哥林多前書
- 哥林多後書
- 加拉太書
- 以弗所書
- 腓立比書
- 歌羅西書
- 帖撒羅尼迦前書
- 帖撒羅尼迦後書
- 提摩太前書
- 提摩太後書
- 提多書
- 腓利門書
- 希伯來書
- 雅各書
- 彼得前書
- 彼得後書
- 約翰一書
- 約翰二書
- 約翰三書
- 猶大書
- 啟示錄
- Cebuano | Ang Pulong Sa Dios (APSD-CEB)
- Čeština | Slovo na cestu (SNC)
- Dansk | Bibelen på hverdagsdansk (BPH)
- Deutsch | Hoffnung für Alle (HOF)
- English | Amplified Bible (AMP)
- English | King James Version (KJV)
- English |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(NASB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Reader's Version (NIRV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- UK (NIVUK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(NIV)
- English | New Living Translation (NLT)
- English | The Message (MSG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Castilian) (CST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NVI)
- Français | La Bible du Semeur (BDS)
- Hrvatski | Knijga O Kristu (CRO)
- Ilonggo | Ang Pulong Sang Dios (HLGN)
- Italiano | La Bibbia della Gioia (BDG)
- Kiswahili | Neno: Bibilia Takatifu (SNT)
- Nederlands | Het Boek (HTB)
- Norsk | En Levende Bok (LB)
- Polski | Słowo Życia (SZ-PL)
- Português | Nova Versão Internacional (NVI-PT)
- Português | O Livro (OL)
- Quichua | Mushuj Testamento Diospaj Shimi (MTDS)
- Română | Nouă Traducere În Limba Română (NTLR)
- Russian | New Russian Translation (NRT)
- Slovenčina | Nádej pre kazdého (NPK)
- Spanish | Spanish, Castilian (La Nueva Biblia al Día) (NBD)
- Swedish | Swedish Contemporary Bible (SVL)
- Twi | Nkwa Asem (NA-TWI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 (CARS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для Таджикистана (CARST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с «Аллахом» (CARSA)
- עברית | Habrit Hakhadasha/Haderekh (HHH)
- العربية | Ketab El Hayat (NAV)
- ภาษาไทย | Thai New Contemporary Bible (TNCV)
- 한국어 | Korean Living Bible (KLB)
- 日本語 | Japanese Living Bible (JL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Simplified) (CC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Traditional) (CCBT)
- 汉语 | Chinese Union Version (Simplified) (CUVS)
分地
1「以下是各支派分得的土地:
「但的地業在北部——從希特倫經哈馬口到大馬士革邊界的哈撒·以難,北面靠近哈馬,橫跨東西。 2 亞設的地業從東到西與北面的但的地業接壤。 3 拿弗他利的地業從東到西與亞設的地業接壤。 4 瑪拿西的地業從東到西與拿弗他利的地業接壤。 5 以法蓮的地業從東到西與瑪拿西的地業接壤。 6 呂便的地業從東到西與以法蓮的地業接壤。 7 猶大的地業從東到西與呂便的地業接壤。
8 「猶大邊界以南將是你們劃分出來的那塊地,寬十二點五公里,由東至西的長度與其他各支派的地相同,聖殿在那塊地的中央。 9 你們獻給耶和華的聖地長十二點五公里、寬五公里, 10 南北面各長十二點五公里,東西面各寬五公里。聖殿在這塊地的中央。 11 這塊地要歸給撒督的子孫——忠心事奉我的聖潔祭司。當以色列人和利未人走入歧途時,他們沒有與之同流合污。 12 這塊地要歸給他們。這是至聖之地,與利未人所得的地業相鄰。 13 利未人的地長十二點五公里,寬五公里,與祭司的地相同。 14 他們不可把這塊地出賣或交換,不可歸給他人,因為它是以色列最好的地,是歸給耶和華的聖地。
15 「剩下的十二點五公里長、二點五公里寬的地方是公用的,用來建城邑、房屋和草場,城要建在地的中央。 16 城是正方形的,東、西、南、北各長二點二五公里。 17 城四周要有草場,東西南北各長一百二十五米, 18 與聖地相鄰,城外東西兩側剩下的地各長五公里,地裡的出產用來供應城內的工人。 19 所有在這城裡做工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都要耕種這片土地。 20 你們所獻的這塊聖地和城區是方形的,四面各長十二點五公里。
21 「聖地和城區東西兩邊的餘地要歸君王。兩邊的餘地從聖地十二點五公里寬的東西邊界開始,沿各支派所分的地,分別向東向西延伸到以色列的東界和西界。聖地和聖殿在地的中央。 22 利未人的產業和城區在君王土地的中央,君王的土地在猶大和便雅憫支派之間。
23 「以下是其他各支派所分的地業:
「便雅憫的地業從東跨到西。 24 西緬的地業從東到西與便雅憫的地業接壤。 25 以薩迦的地業從東到西與西緬的地業接壤。 26 西布倫的地業從東到西與以薩迦的地業接壤。 27 迦得的地業從東到西與西布倫的地業接壤。 28 迦得的南界是從他瑪經米利巴·加低斯泉和埃及小河,一直到地中海。 29 這就是你們要抽籤分給以色列各支派的土地,作為他們的產業。這是主耶和華說的。
30 「城北面的牆是二點五公里長。以下是城的各個出口。 31 城門都按以色列的各支派命名。城北面的三道門分別是呂便門、猶大門和利未門。 32 東面的牆是二點五公里長,有三道門,分別是約瑟門、便雅憫門和但門。 33 南面的牆是二點五公里長,有三道門,分別是西緬門、以薩迦門和西布倫門。 34 西面的牆是二點五公里長,有三道門,分別是迦得門、亞設門和拿弗他利門。 35 城的四周共長十公里,從那時起,這城必叫『耶和華的居所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