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创世记
- 出埃及
- 利未记
- 民数记
- 申命记
- 约书亚记
- 士师记
- 路得记
- 撒母耳记上
- 撒母耳记下
- 列王纪上
- 列王纪下
- 历代志上
- 历代志下
- 以斯拉记
- 尼希米记
- 以斯帖记
- 约伯记
- 诗篇
- 箴言
- 传道书
- 雅歌
- 以赛亚书
- 耶利米书
- 耶利米哀歌
- 以西结书
- 但以理书
- 何西阿书
- 约珥书
- 阿摩司书
- 俄巴底亚书
- 约拿书
- 弥迦书
- 那鸿书
- 哈巴谷书
- 西番雅书
- 哈该书
- 撒迦利亚书
- 玛拉基书
- 马太福音
- 马可福音
- 路加福音
- 约翰福音
- 使徒行传
- 罗马书
- 哥林多前书
- 哥林多后书
- 加拉太书
- 以弗所书
- 腓立比书
- 歌罗西书
- 帖撒罗尼迦前书
- 帖撒罗尼迦后书
- 提摩太前书
- 提摩太后书
- 提多书
- 腓利门书
- 希伯来书
- 雅各书
- 彼得前书
- 彼得后书
- 约翰一书
- 约翰二书
- 约翰三书
- 犹大书
- 启示录
- Cebuano | Ang Pulong Sa Dios (APSD-CEB)
- Čeština | Slovo na cestu (SNC)
- Dansk | Bibelen på hverdagsdansk (BPH)
- Deutsch | Hoffnung für Alle (HOF)
- English | Amplified Bible (AMP)
- English | King James Version (KJV)
- English |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(NASB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Reader's Version (NIRV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- UK (NIVUK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(NIV)
- English | New Living Translation (NLT)
- English | The Message (MSG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Castilian) (CST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NVI)
- Français | La Bible du Semeur (BDS)
- Hrvatski | Knijga O Kristu (CRO)
- Ilonggo | Ang Pulong Sang Dios (HLGN)
- Italiano | La Bibbia della Gioia (BDG)
- Kiswahili | Neno: Bibilia Takatifu (SNT)
- Nederlands | Het Boek (HTB)
- Norsk | En Levende Bok (LB)
- Polski | Słowo Życia (SZ-PL)
- Português | Nova Versão Internacional (NVI-PT)
- Português | O Livro (OL)
- Quichua | Mushuj Testamento Diospaj Shimi (MTDS)
- Română | Nouă Traducere În Limba Română (NTLR)
- Russian | New Russian Translation (NRT)
- Slovenčina | Nádej pre kazdého (NPK)
- Spanish | Spanish, Castilian (La Nueva Biblia al Día) (NBD)
- Swedish | Swedish Contemporary Bible (SVL)
- Twi | Nkwa Asem (NA-TWI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 (CARS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для Таджикистана (CARST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с «Аллахом» (CARSA)
- עברית | Habrit Hakhadasha/Haderekh (HHH)
- العربية | Ketab El Hayat (NAV)
- ภาษาไทย | Thai New Contemporary Bible (TNCV)
- 한국어 | Korean Living Bible (KLB)
- 日本語 | Japanese Living Bible (JL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Simplified) (CC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Traditional) (CCBT)
- 汉语 | Chinese Union Version (Simplified) (CUVS)
亚伯拉罕的榜样
1那么,从我们的先祖亚伯拉罕身上,我们学到什么呢? 2 如果亚伯拉罕是因为有好行为而被称为义人,他就可以夸口了,但他在上帝面前没有可夸的。 3 圣经上不是说“亚伯拉罕信上帝,就被算为义人”吗? 4 人工作得来的工钱不算是恩典,是应得的。 5 但对于只信赦免罪人的上帝、不靠功劳的人,他的信就被算为义。
6 大卫也说不靠行为而被上帝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,他说: 7 “过犯得到赦免、罪恶被遮盖的人有福了。 8 不被主定罪的人有福了。”
9 那么,这种福分只给受割礼的人吗?还是也给没有受割礼的人呢?因为我们说,亚伯拉罕信上帝,就被算为义人。 10 他究竟是怎么被算为义人的呢?是他受割礼以前呢?还是以后呢?不是以后,而是以前。 11 他后来受割礼只不过是一个记号,表明他在受割礼前已经因信而被称为义人了。他因此成为一切未受割礼的信徒之父,使这些人也可以被算为义人。 12 他也做了受割礼之人的父。这些人不只是受了割礼,还跟随我们先祖亚伯拉罕的脚步,效法他在未受割礼时的信心。
13 上帝应许将世界赐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,不是因为亚伯拉罕遵行了律法,而是因为他因信而成了义人。 14 如果只有遵行律法的人才可以承受应许,信心就没有价值,上帝的应许也就落了空。 15 因为有律法,就有刑罚;哪里没有律法,哪里就没有违法的事。 16 所以,上帝的应许是借着人的信心赐下的,好叫这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恩典,确保应许归给所有亚伯拉罕的子孙,不单是守律法的人,也包括一切效法亚伯拉罕信心的人。 17 亚伯拉罕在上帝面前是我们所有人的父,正如圣经上说:“我已经立你为万族之父。”他所信的上帝是能够使死人复活、使无变有的上帝。
18 他在毫无指望的情况下仍然满怀盼望地相信上帝的应许,因而成为“万族之父”,正如上帝的应许:“你的后裔必这么多”。 19 那时他将近百岁,知道自己身体如同已死,撒拉也过了生育的岁数,但他的信心仍然没有动摇。 20 他没有因不信而怀疑上帝的应许,反倒信心更加坚定,将荣耀归给上帝。 21 他完全相信上帝必能实现祂的应许。 22 因此,他被算为义人。 23 “他被算为义人”这句话不单单是为他写的, 24 也是为将来要被算为义人的我们写的,就是相信上帝使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。 25 耶稣受害而死是为了我们的过犯,祂复活是为了使我们成为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