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创世记
- 出埃及
- 利未记
- 民数记
- 申命记
- 约书亚记
- 士师记
- 路得记
- 撒母耳记上
- 撒母耳记下
- 列王纪上
- 列王纪下
- 历代志上
- 历代志下
- 以斯拉记
- 尼希米记
- 以斯帖记
- 约伯记
- 诗篇
- 箴言
- 传道书
- 雅歌
- 以赛亚书
- 耶利米书
- 耶利米哀歌
- 以西结书
- 但以理书
- 何西阿书
- 约珥书
- 阿摩司书
- 俄巴底亚书
- 约拿书
- 弥迦书
- 那鸿书
- 哈巴谷书
- 西番雅书
- 哈该书
- 撒迦利亚书
- 玛拉基书
- 马太福音
- 马可福音
- 路加福音
- 约翰福音
- 使徒行传
- 罗马书
- 哥林多前书
- 哥林多后书
- 加拉太书
- 以弗所书
- 腓立比书
- 歌罗西书
- 帖撒罗尼迦前书
- 帖撒罗尼迦后书
- 提摩太前书
- 提摩太后书
- 提多书
- 腓利门书
- 希伯来书
- 雅各书
- 彼得前书
- 彼得后书
- 约翰一书
- 约翰二书
- 约翰三书
- 犹大书
- 启示录
- Cebuano | Ang Pulong Sa Dios (APSD-CEB)
- Čeština | Slovo na cestu (SNC)
- Dansk | Bibelen på hverdagsdansk (BPH)
- Deutsch | Hoffnung für Alle (HOF)
- English | Amplified Bible (AMP)
- English | King James Version (KJV)
- English |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(NASB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Reader's Version (NIRV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- UK (NIVUK)
- English |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(NIV)
- English | New Living Translation (NLT)
- English | The Message (MSG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Castilian) (CST)
- Español | Nueva Versión Internacional (NVI)
- Français | La Bible du Semeur (BDS)
- Hrvatski | Knijga O Kristu (CRO)
- Ilonggo | Ang Pulong Sang Dios (HLGN)
- Italiano | La Bibbia della Gioia (BDG)
- Kiswahili | Neno: Bibilia Takatifu (SNT)
- Nederlands | Het Boek (HTB)
- Norsk | En Levende Bok (LB)
- Polski | Słowo Życia (SZ-PL)
- Português | Nova Versão Internacional (NVI-PT)
- Português | O Livro (OL)
- Quichua | Mushuj Testamento Diospaj Shimi (MTDS)
- Română | Nouă Traducere În Limba Română (NTLR)
- Russian | New Russian Translation (NRT)
- Slovenčina | Nádej pre kazdého (NPK)
- Spanish | Spanish, Castilian (La Nueva Biblia al Día) (NBD)
- Swedish | Swedish Contemporary Bible (SVL)
- Twi | Nkwa Asem (NA-TWI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 (CARS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для Таджикистана (CARST)
- Русский | 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(Вост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), версия с «Аллахом» (CARSA)
- עברית | Habrit Hakhadasha/Haderekh (HHH)
- العربية | Ketab El Hayat (NAV)
- ภาษาไทย | Thai New Contemporary Bible (TNCV)
- 한국어 | Korean Living Bible (KLB)
- 日本語 | Japanese Living Bible (JL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Simplified) (CCB)
- 汉语 | 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(Traditional) (CCBT)
- 汉语 | Chinese Union Version (Simplified) (CUVS)
犹大的灭亡
1西底迦二十一岁登基,在耶路撒冷执政十一年。他母亲叫哈慕她,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儿。 2 西底迦像约雅敬一样做耶和华视为恶的事。 3 因此,耶和华向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人发怒,把他们从祂面前赶走。
后来,西底迦背叛了巴比伦王。 4 在他执政第九年十月十日,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全军攻打耶路撒冷,在城外扎营,修筑围城的高台。 5 城一直被围困到西底迦执政第十一年。 6 那年四月九日,城里饥荒非常严重,百姓无粮可吃。 7 城被攻破,西底迦和士兵便在夜间穿过御花园,从两城墙中间的门逃往亚拉巴。当时迦勒底人仍四面包围着城。 8 迦勒底的军队追赶西底迦,在耶利哥平原追上了他。他的军队都四散而逃。 9 迦勒底人擒住西底迦,把他押到哈马的利比拉去见巴比伦王。巴比伦王在那里审判他, 10 当着他的面杀了他的众子和犹大所有的首领, 11 又剜去他的双眼,用铜链锁着他押往巴比伦,将他终生囚在牢里。
12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执政第十九年五月十日,他的臣仆——护卫长尼布撒拉旦进入耶路撒冷, 13 放火焚烧耶和华的殿、王宫及城内所有的房屋。他烧毁了所有重要建筑。 14 他率领的迦勒底的军队拆毁了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。 15 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掳去最贫穷的人、城中的余民、投降的人和剩下的技工, 16 只留下一些最贫穷的人,让他们照料葡萄园、耕种田地。
17 迦勒底人打碎耶和华殿中的铜柱、铜底座和铜海,把铜运往巴比伦, 18 并带走了盆、铲、蜡剪、碗、碟及一切献祭用的铜器。 19 护卫长还带走了杯、火鼎、碗、盆、灯台、碟和奠酒的杯等所有金银器皿。 20 所罗门王为耶和华的殿所造的两根铜柱、一个铜海、铜海下面的十二头铜牛,以及一些铜底座,用的铜多得无法计算。 21 两根铜柱中空,高八米,周长五点三米,铜壁厚四指。 22 铜柱有柱冠,柱冠高二点三米,周围装饰着铜网和铜石榴。两根柱子都一样。 23 每根铜柱周围装饰着九十六个石榴,网子四周共有一百个石榴。
24 护卫长掳走祭司长西莱雅、副祭司长西番亚、三名殿门守卫, 25 又从城中掳走一名将领、王的七个亲信、一名负责招兵的书记和六十名平民, 26 把他们带到利比拉去见巴比伦王。 27 巴比伦王在那里处死了他们。犹大人就这样被掳去,离开了家园。
28 以下是尼布甲尼撒掳去的人数:他执政第七年掳去三千零二十三名犹大人; 29 执政第十八年,从耶路撒冷掳去八百三十二人; 30 执政第二十三年,他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掳去七百四十五名犹大人。总共四千六百人。
31 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第三十七年,即巴比伦王以未·米罗达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,巴比伦王恩待约雅斤,释放了他, 32 并好言相待,使他的地位高过被掳到巴比伦的其他各王。 33 约雅斤脱去了囚服,终生与巴比伦王一起吃饭。 34 在他有生之年,巴比伦王供应他每天的需用,直到他去世。